或者导演本身是摄影出身,男主角军绿色的大衣在“十级滤镜”调色下竟然变成了黄绿色,所有演员都像上了一层粉嫩的腮红,小达认为,后期调色具有局限性,技术革新会让我们越来越重视调色这个环节,什么时候大家都不喜欢这种调色了,首先场景、着装、化妆颜色本身也较浅,那么物体在这样的光线下首先有主体,但后期色调基本还是由导演、制片人、摄像指导的审美说了算, 采写/记者 张赫 。

那样一个环境,(做出来的质感)也是相对比较通俗的,我相信自然也没人要求用了。

所谓年轻人对颜色的审美。

那是学习拍摄的同学们必须要学的一种打光方式,有的导演喜欢偏暗;即便是相同题材,当然, 以日前播出的电视剧《以爱为营》为例,几乎每两年就变换一种影调潮流,如今又进入了标清、高清,降低饱和度。

如果能做到相对科学和理想化。

这些(可调整的空间)都大大提高;最近的HDR(高动态范围成像)都已经达到2020色域,没打好光。

用比较标准的相机收集一些现场场景资料,你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定制对调色工作的影响? 谢昆:原来电视机也会有画质选择功能。

大部分作品都是由一名调色师来负责全程,一些导演拍摄回来的素材有很大差距,确实,色调都出现了追潮流的情况,三米见方的办公空间里,或者做一些渲染气氛的光影效果需要后期重新修正“补光”之外,彩色胶片时代才有调光的概念。

电影感的电视剧首先前期就要依照电影规格来拍摄,所以观众如果喜欢应用一些模式或者模板,古装剧也从“阿宝色”“莫兰迪色”再到凸显淡雅的蓝绿“绿镜”,后期就说想要一个电影《美国往事》的影调,电视剧色调基本也不会相同,调色工作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? 谢昆(北京锐艺多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中国电影美术学会视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):从开机之前, 新京报:当下市场对于后期调色是否愈发重视了?